石城縣琴江鎮西外村和西村民小組貧困戶黃運明依靠特色種養擺脫了貧困。
黃運明家有五口人,夫妻倆在家務農,三個小孩在校讀書。幫扶干部張儀第一次來到黃運明家,發現他一家五口擠住在一間二十多平米的房子里,兩張床、一輛舊摩托車、一臺電視機是他們家的全部家當。黃運明向第一次登門的幫扶干部訴苦道: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資源。可是他們一家五口不足兩畝責任田。土地少只好種植水稻,首先解決口糧難題。發展其它種養項目既缺資金、又缺技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生活過得緊巴巴的,還在貧困線上掙扎。
張儀認為,四十多歲的黃運明無田可種,小孩需要照顧又無法長期外出打工。要說因戶施策的話,發展產業是黃運明家的脫貧致富的根本所在。通過問診把脈,只有發展種養產業,增加收入,才能擺脫貧困。
于是,張儀和鎮村干部一起,當起了“紅娘”,他們訪東家,問西家,為土地流轉牽線搭橋。幫助黃運明從和東村民小組張紅文家轉租了三畝耕地,張外平家轉租了二畝耕地,承包了村民小組的兩畝魚塘。
2016年春開始,黃運明在張儀的指導下,七畝耕地全部種植了白蓮。從下種、除草、翻耕到防病滅蟲,張儀像自己家的作物一樣,出主意、想辦法、搞管理。
七月盛夏,白蓮開始進入收獲季節。張儀同黃運明說:你家住在偏僻的大山里,加工白蓮缺少勞動力,不如出售鮮蓮劃算。黃運明高興地說道:咱倆想到一塊了。
白蓮收獲季節,黃運明每天下午采收蓮蓬,夫妻倆晚上加班把蓮子剝出來,第二天早上把帶殼的鮮蓮拿到市場上出售。七畝白蓮每年收入一萬四千多元。
黃運明利用二畝魚塘放養了草魚、鰱魚、鯉魚,采取立體養殖、混合飼養的方法,增加飼養量和水面利用率。他利用零星時間割魚草,飼養的土魚味道好,市場十分暢銷。每年收入五千元以上。
一次,黃運明透露了想養殖肉雞的意愿,張儀千方百計為他籌集了一筆啟動資金,引進了近百只優良母雞。同時在西華山實地調查時,發現西華巖有一棟面積二百平米的閑置豬欄。張儀親自上門來到業主家里。業主為扶貧干部的精神所感動,感慨地說道,精準扶貧是全社會的責任,不但豬欄不要租金,而且幾間住房也無償給黃運明使用。就這樣,黃運明一邊幫助西華巖水庫業主搞管理,一邊在遠離村莊的水庫旁邊辦起了山地雞養殖。
養殖畜禽,技術是關鍵。黃運明專程前往華豐畜禽合作社參加肉雞養殖知識培訓,從而熟練掌握了肉雞養殖防疫等技術。
目前,黃運明飼養的山地雞采用自孵自養、野生放養的方法,不但降低了生產成本,而且十分暢銷。黃運明放養的山地肉雞、肉鴨,成活率高達95%以上,每年山地雞鴨養殖收入超過三四千元。
黃運明依靠大力發展特色種養產業,全家年收入超過兩萬三千元以上,成功擺脫了貧困。